余松烈,中国工程院院士,1921年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副团长兼小麦分团团长,山东省农业良种产业化工程小麦首席专家。 从事小麦栽培及育种、生物统计与田间实验方面的研究。创造了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并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广,已累计推广3亿亩,增产小麦130多亿公斤,节约小麦种子10多亿公斤,被农业部定为我国“九五”重点推广项目。主要完成了“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的理论与实践”,“山东省小麦低产变中产,中产变高产开发试验”,“山东省小麦中产变高产模式与最佳栽培技术规程”,“山东省黄淮海中低产地区夏秋粮均衡增产栽培技术研究”,“小麦衰老生理机制及其调控”等省、国家级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二等奖6项,主编出版了全国农业院校统编教材《作物栽培学》、《山东小麦》、《中国小麦学》(副主编)等著作10部,发表论文50余篇,已培养博士后4名,博士生20名,硕士生18名。 从事果树栽培、生理和生产的教学科研及推广工作51年,在果树碳氮营养、根系生物学和丰优技术原理方面具有创造性、国内领先(部分国际先进)的系统理论成果,在国内外果树界有一定影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成果应用创造了巨额经济效益。“地膜覆盖穴贮肥水技术”被国家科委列为“七五”和“八五”重点推广项目,在17省市推广470万亩,新增产值7.6亿元;“山东省百万亩苹果幼树丰产优质技术开发研究”开发108万亩,单产由129千克提高到1010千克,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纯增效益56亿元:积极倡导和推广保护地生产,创建了果树保护生产技术新体系。由于科技工作成就突出,1997年获中华农业科技奖,1999年获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2001年获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主参编教材专著6部,发表论文30余篇,率领山东农业大学果树学科建成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培养硕士28人、博士19人,指导博士后11人,现主持948项目2项,科技部果品加工1项,山东省良种产业化工程重大项目3项,参与2116计划制订,为现代农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针对我国小麦生产中氮肥施用和灌溉不当,导致小麦品质不稳定,产量不高,氮素淋溶多,水肥利用率低的问题,系统研究了小麦品质生理,创建强筋和中筋小麦品质与产量同步提高的栽培技术,在黄淮海麦区推广,提高了优质小麦的单产和品质稳定性。“小麦品质生理和优质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项目获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小麦主要生育期,带领专家组奔波于我国小麦主产区查苗情,及时发现各类灾害,准确提出补救措施和管理技术。他和农业部小麦专家组为近四年全国小麦增产,实现粮食恢复性增长的目标做出重要贡献。1998年2月获政府特殊津贴,4月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9月评为全国模范教师;2000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2004年评为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先进个人;2006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7年被农业部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标兵称号 。
印象初院士长期从事蝗虫分类研究,共发现蝗虫新属37个,新种103个。1982年建立了《中国蝗总科新分类系统》,后被誉为“印象初分类系统”;1990年发表了《北美洲镌瓣亚目(蝗亚目)的分类》一文,建立了北美洲蝗亚目新分类系统,揭示了蝗虫的演化规律,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称赞和广泛应用。1992年发表了《北美和欧亚大陆蝗虫区系组成对比》一文,两者之间的区系组成和主要危害种类完全不同,提出了必须防止相互传播的建议。1996年出版了《世界蝗虫及其近缘种类分布目录》(英文版),200多万字,记录了从1758-1990年所有已知的蝗虫类2261属、10136种,是目前世界上最全面,最系统的同类专著。《青藏高原的蝗虫》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蝗总科分类系统的研究》和《青藏高原的蝗虫》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
主要从事中国地衣区系与系统分类研究:在对中国地衣研究历史和现状进行全面总结的基础上开展了中国地衣区系考察与分类研究以及中国地衣志的编写工作;完成了《中国地衣志》第二卷石蕊科和第三卷石耳科的编写;在珠穆朗玛峰地区地衣区系考察研究中,获1986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在南极生态系统考察研究中,分别获1996、1997年国家海洋局科技进步特等奖及二等奖。在世界范围石耳科地衣系统分类研究中,以表型与基因型相结合的整体系统学方法论述的不同于诸多旧系统的石耳科地衣新系统得到世界同行科学家的承认,并被收入1993年《世界子囊菌系统大纲》和1995年《世界菌物辞典》。发表科学论文70余篇;专著4册,即《中国药用地衣》、《西藏地衣》、《中国地衣综览》(英文版)和《亚洲石耳科》(英文版)。多次赴欧、美等多国进行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现在国家基金委、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资助下正进行《中国地衣志》岛衣型和袋衣型地衣、地衣生物多样性及其系统学、分子生物地理学及菌、藻共生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以及物种资源与基因资源储备的研究。 山仑院士是我国旱地农业农学领域的学术带头人。长期致力于作物抗旱生理与旱地农业研究,开辟了旱地农业生理生态研究新领域,是我国旱地农业农学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在提高半干旱地区农田降水效率综合技术途径、有限水高效利用的生理生态基础、不同作物抗旱机理、逆境成苗机制及调控等方面作了系统的研究工作。现致力于作物整体抗旱型、节水农业生物学和我国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战略方面的研究。主持的科研项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项,发表学术论文210余篇,主编出版《黄土高原旱地农业的理论与实践》、《旱地农业生理生态基础》、《节水农业》等专著。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20余名。1988年获中国科学院竺可桢野外科学工作奖,1991年被授予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2001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